高等教育信息与决策参考
2019年第1期
高教研究所 2019年3月22日
专题:中国教育现代化(上)
【导读】………………………………………………………………………1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相关定义………………………………………………………………………3
2.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4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6
2.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7
【习近平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1.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9
2.教育制度的现代化…………………………………………………………10
3.教师队伍的现代化…………………………………………………………10
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10
5.教育保障的现代化…………………………………………………………11
【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战略任务: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三是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五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八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九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十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路径:一是总体规划,分区推进。二是细化目标,分步推进。三是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四是改革先行,系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力指导推动了教育改革发展。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面向2035目标描绘好教育发展的远景蓝图,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方向,培养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编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实际行动。
本期以教育现代化为专题,围绕定义、特征、发展、习近平教育现代化思想、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等方面内容,总结凝练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为更好地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供参考。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相关定义
1.“现代化” (Modernization)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 18 世纪,是指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善于吸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
2.教育现代化(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关于教育现代化,很多学者做过阐述,很多问题尚在探讨之中。
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以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不断变革所带来的以教育实践为载体的教育创新与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的过程,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基础,以教育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依法执教治教为保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领和支撑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变革过程。
3.高等教育现代化(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在 2013 年举办的主题为 “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质量、责任” 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瞿振元教授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要素做出论述:“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达到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先进水平,培育出满足现代经济和社会建设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也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要求在思想理念、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公平、 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全面实现现代化。”
眭依凡: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
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1)教育的普及化
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2.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起和赞助在泰国宗滴恩举行的全民教育大会更是把教育民主化推到新的高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这两份纲领性文件提出积极消除性别、民族和地区差别,普及儿童基础教育、成人扫盲等目标、措施和具体计划。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等几个层次。教育公平还包括为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
终身教育思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潮,也是教育现代化最基本的特征。它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革而产生的。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主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终身教育不是只搞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把一切教育都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逐步做到全民学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教育现代化需要有全时空的大教育观的视野,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统一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大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是以人的知识创新为第一要素。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社会各种团体相联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4)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
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性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人才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5)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教育结构的多样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是复杂而多样的,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6)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性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引起一场教育革命,它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等一系列变革。
教育要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教育创新的五个方面,即教育思想创新,健全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大教育开放力度。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教育本来是一种国际现象,现代教育制度就是国际化的产物,全球化更是带来了教育国际化的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迅速传遍全世界。
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学分学历互认、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优秀文化,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
(8)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更多是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科学研究不能关在图书馆里或研究室里,必须走向实际、走向群众。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了教育的法制性。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教育的法制性当然不同于科学性,但是一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因此教育的法制性中也包含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一、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中叶
为使教育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欧洲一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从体制到课程、从教育规模到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这一切都是为适应当时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变革。
2.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课程运动、德国在20世纪初出现的“合科教学”运动等都出于适应科技革命时代的迫切需要。
3. 20世纪中期以后
这一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经典性教育现代化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现代化运动,从教育设施的改善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远程教育的开播等等,教育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903 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葵卯学制》,标志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之路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革命与改革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1983 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口号,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现代化的理念。90 年代初,中国又在沿海发达省级地区率先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的提出: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到本世界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人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 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 各类专业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 21 世界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新中国经过几十年努力奋斗,建设完成了相对成熟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完成了教育现代化。
1.早期现代化阶段(1862--1911)
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是以1862年京师天文馆的创立为开端。
(1)中国高等教育的萌芽(1862--1894)
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科学知识的第一步,它是改变旧的封建传统的首次尝试,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轫。
(2)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1895--1911)
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高等教育被推翻,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开始建立。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明确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改革书院,设立学校。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标志着我国近代化高等教育进入了创造和确立阶段。
2.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造阶段(1912--1949)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造旧教育的性质
1912年至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发了《壬子癸丑学制》,它的产生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育的重大胜利。在高等教育方面,取消了大学经学学科,使高等教育彻底否定了尊孔读经传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宗旨、管理方法上都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2)确立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
20世纪初期,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北大迅速走上了近代大学的轨道。
(3)党化教育的实施
1927年后中国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高校实行党化教育。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国民党政府取消了蔡元培等人倡导并于1927年实行的大学区制,恢复教育厅制,教育的买办性、封建性、半殖民地化特征表现非常明显。
3.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探索(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
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具有震动性的变动。
1957年中苏关系恶化,反修正主义又开始全盘否定苏联经验,在探索新路子的文化大革命中提出了诸多改造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照搬照抄的缺点,但最终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现代化,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中断。
4.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建设)阶段(1978年至今)
1979年国家在全面恢复教育秩序之后,开始了新的开放式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从这时开始的,教育开始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迈向现代化。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概念。
【习近平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1. 人才理念
关于人才的标准,习近平讲得最多的是两个标准,“创新精神”和“德才兼备”。关于如何使用人才,习近平强调两个关键词,“不拘一格”和“人尽其才”。
2. 学习理念
习近平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强调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以此“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3. 价值理念
习近平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4. 教师理念
习近平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鼓励教师要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1. 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习近平指出: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之举。”“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习近平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要建立多种考试方式、多种评价体系、多种录取机制,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招生考试过程中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考生权益,并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3. 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习近平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以此来增强办学活力。对于民办教育要大力支持,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4.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习近平指出要建立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促进管理部门、办学机构、评价机关相分离。特别强调中央与政府要减少对地方与学校发展的过分干预,办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他们提供建议与相关服务强调提高制定政策与制度的公开透明度,由此建立健全评价与反馈机制。
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紧要的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四个统一”,即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言传和身教的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的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他强调教师的基本素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2015 年他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变革和创新,因此,顺应今天的历史发展趋势,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关于中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提出,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以此来促进教育公平。这段话包含几层含义: 一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动力和机遇。二是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搞好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即“三通两平台”建设。三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2020 年我国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五、教育保障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双轮,共同驱动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快速科学地向前发展。
在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蕴含着“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重要思想和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包含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和加强法治教育等几个层面。习近平多次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在学校中增加相关法治方面的知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同时,强调对于法治教育的宣传,使学生、家长充分了解依法治教,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少媛. 面向2030: 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
2.张丽萍. 习近平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5
3.张海生.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阐释及其矛盾审视 [J].教师教育学报,2018,10
4.高书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时代内涵[J]. 人民教育,2018,19
5.俞佳君.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1
6.毛会想.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路径探析———从指标体系入手[J].高教纵横
7.曹翼飞,王名扬.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构与阐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9
8.杨小峻,王毅.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
9.冉华,高娅敏. 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五大价值维度[N].中国教育报,2017,4,13
10. 李学良,杨来恩,杨婷. 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如何优化[N].中国教育报,2017,4,13
11. 眭依凡.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4,10
12. 褚宏启.构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